1.以團體為對象,運用適當的輔導策略與方法,通過團體組員間的互動,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
2. 使學生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發展個體獨特的身份感;
3. 學會信任自己和他人,學會用新的視角來看待自己和別人;
4. 學會如何通過關心、呵護、誠實和坦率來促進他人成長;
5. 澄清自己的價值觀,并且決定是否以及如何對其加以改善。
適用對象
1. 11-18歲學員;
2. 自我認知能力不足、抗挫折能力差的學員;
3. 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學習拖拉的學員;
4. 情緒管理能力差、人際交往困難的學員。
學習目標
1.幫助學生掌握有關知識和社會技能,學會用有效的、合理的方式滿足自己的需要,提高人際交往水平,學習自主地應付由挫折、沖突、壓力、焦慮等帶來的種種心理困擾,減輕痛苦、不適的體驗,防止心理疾患的產生,保持正常的生活和學習;
2.協助學生樹立有價值的生活目標,認清自身的潛力和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承擔生活的責任,發揮個人的潛能,過健康快樂的生活;
3.在團體心理輔導中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師要允許和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觀點、看法,重視學生的意見,移情理解學生,尊重學生,要無條件地關懷和接納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理解、尊重和接納,從而拋開心理上的防范,對自己的內心世界作更自由的、深入的探索。
課程內容
1. 運用“群體動力學”理論,創設和諧、溫暖、理解的團體心理氛圍,使團體成員有安全感、肯定感、歸屬感;
2. 營造充滿理解、關愛、信任的氣氛,創設特殊的游戲或討論情境,使成員通過對他人的行為進行觀察和模仿來學習和形成一種新的行為方式;
3. 經過多次的成功團體心理輔導之后,成員之間已建立了親密、坦誠、相互支持的關系,對團體心理輔導的結束可能會感覺依依不舍,有的還可能有強烈的情緒反應,因此系列團體輔導要提前幾次預告團體活動的結束;
4. 對參加團體心理輔導的成員,在團體心理輔導班結束后的一定時間內要做跟蹤觀察,并得到反饋;
5. 通過班主任、任課教師、家長、同學側面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情緒狀況,特別是了解他們對團體心理輔導探討的主題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能力;
6. 調查團體經驗應用與真實生活的實效,適當開展團體成員聯誼活動,建立和保持一個寬松型的相互支持團體。
提交后,免費為您匹配專業課程